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复习备考 > 专业课备考 > 初试经验 > 正文

2016暨南大学统计学分初试经验分享

作者:鸿知暨大考研网 来源:jnuyan.com 浏览:2279 次 发布时间:2016/4/2

QQ:3007473871(范老师)    微信号:kaoyan818(布布学姐)


【暨大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考研初试的经验文章相当重要,因为里面的往届同学经历是切身感触的细节,许多信息无法通过官方的通知或网站公布出来的内容获悉。鸿知暨大考研网www.jnuyan.com在此为报考2019暨南大学考研的考生分享整理了暨南大学各专业往届考生的初试经验文章,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备考之路上有所启发,少走弯路:

考研真题资料

考研辅导班详情

考研交流群

考研初试指导

考研初试经验

考研公共课指导

2016暨大统计学分初试经验分享


鉴于自己备考期间发现暨大统计学的经验贴很少,所以决定考完后要发一篇帖子给后来者一些参考,回馈论坛。

简单介绍下本人考研情况:政治73,英语81,数学94,西经134。初试排名还算靠前,复试倒退了几名(差点被刷,汗!)。

一、绪论

在开始讲考研经验前,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强调一下考研动机的重要性。备考初期,我看过一句话:坚持是考研成功的第一品质。诚然,坚持对于考研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而坚持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源于我们对自身考研动机的清晰认识。只有当你对自己考研的动机有了很清晰的认识时,你才能明白考研成功对自己到底有多重要,才能把考研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对待而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在备考的后期顶住压力而不放弃,才能坚持到底。

回想我的考研历程,我觉得备考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是:方法+坚持。目标要明确,态度要端正,方法要靠谱,过程要坚持!

二、初试篇

(一)备考策略与进度安排

高分靠两门150的科目:数学和专业课。同时,政治和英语不能拖后腿,别考太差就行。

备考前期(大三暑假前)以数学和英语为主,暑假或9月份开始看政治(最好还是不要拖到大纲出来后才看,除非你因为跨专业要耗很多时间在专业课上),专业课如果不是跨专业的话就从暑假开始吧,跨专业的在暑假前就要早点开始专业课的复习。

(二)政治:73

分不高,具体复习过程方法什么的就不说了。说实话,我的政治复习时间不够,还好今年政治比去年简单。这里只给大家提供一些小经验吧。

1、政治的复习一般是从暑假或大四开学时开始。这里得提醒那些想要准备大四开学或政治大纲发布后才开始复习政治的同学,备考前期一定要把其他科目(数学、英语、专业课)在相应阶段的复习工作做到位。否则,后期的复习时间会比较紧、时间比较难安排。备考后期,政治是需要多花时间的,特别是临考前有很多东西要背。

2、政治是一门性价比比较高的科目,复习时间在总的复习时间中占比算是最低的,但只要把政治该有的复习时间按质按量地落实好,考70分左右一般不难,政治就不会拖后腿了。

3、政治的高分靠选择题,选择题一定要多练。主观题(分析题)靠的则是答题思路角度的掌握和相关知识点的背诵。关于答题思路角度的分析,大家可参考历年真题的解析和其他相关的资料。

4、关于考前押题资料(如肖老的终极预测四套卷、任老的最后四套题),建议大家找几个同学凑钱买一下这些押题资料近几年押的试题,再跟相应年份的政治真题对比一下,你就能知道他们的命中率到底有多高了。要提醒大家的是,别寄托太多希望在押题资料上,近几年的反押题倾向比较明显。踏实复习才是硬道理。

5、具体用什么资料,大家找下政治高分的大神发的帖子吧,参考他们推荐的资料。

(三)英语:81

这分数出乎我意料了。考这么高的原因有三:一是今年英语比较简单;二是在备考的前期,英语占了我大部分的时间(比数学的时间还多很多);三是我的英语底子还算可以(四级577,六级507)。以下是给大家提供的经验:

1、前期要把英语的基础打好,基础的落脚点在单词和语法(长难句)。

2、单词:建议大家选用分级词汇书(核心、零频、超纲等),高频核心词一定要记好!考研词汇背几遍需要根据自己的分数目标、复习时间、记单词的方法来综合考虑。我只背了一遍多一点吧,因为我看书什么的看得比较慢,那种快速多轮记单词的方法不适合我。虽然我的遍数不多,但是那些高频核心词我还是记得比较牢的。我记单词用的是联想记忆法,把那些形近词、义近词、辨析词等联系在一起记,并在单词书上标注了相关词的页码,这样背起来很耗时、很慢,可能很多同学都难以接受,所以还是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吧,不要盲从。

3、语法(长难句):把基本的语法学好就行了,不需要在语法上耗太多时间。语法的复习最好跟长难句翻译一起进行,买本薄一点的书复习就好了。长难句和语法的剖析实战主要结合真题进行。

4、阅读:这是考研英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一定不能马虎。建议在备考前期每天至少做一篇阅读(找找感觉也好),中后期每天2-3篇。阅读材料最好是和真题题源相同的文章,张剑的《阅读150篇》挺不错的,一开始做都会觉得很难,被虐习惯了就好。做阅读一定要在做题之后弄懂命题人的出题意图和解题思路,这非常重要,用这招来对付历年真题阅读,你的阅读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了。阅读做多了可以达到一种境界,就是你在文章看不太懂的情况下结合题目都可以把大部分的题做对(5题做对34题),这时你会对正确答案有一种感觉,觉得就应该是选那个选项(虽然没有很确切的理由)。

5、新题型:结合真题好好研究即可,性价比综合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像今年的新题型完全是送分的,但有的年份则比较难(特别是排序题)。这一部分的复习大家结合自己的时间充裕情况进行吧,但至少近十年的真题要好好研究。

6、翻译:做好翻译需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和长难句知识并结合上下文还有文化背景知识等。翻译不是一份简单的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章的难度,有的年份简单有的很难(今年挺简单的)。做翻译时最好不要有完美主义倾向,不然做题时间很容易拉长。

7、作文:一般考前2个月左右开始攻作文。作文这一块既需要学习作文的写法思路,又需要背作文,也不简单。为防止后期复习时间紧、不够时间背作文,建议大家在备考中期就开始学习大小作文的写法思路(可以先不用背作文),有时间的话就总结一下吧,这样后期入手作文就能比较快进入状态了,也有比较多的时间多背多写几篇作文了(作文也是要练习和修改的)。作文总分30分,也要重视。

8、完形:感觉大家都是把它当做鸡肋来对待的(me too),完形的难易度也非常依赖于文章。对于完形的复习我觉得最起码还是要把近十年的真题认真做好。在考场上,很多同学(包括我)都是把它放最后做。我觉得考场上应对完形的方法是:文章简单则认真点做,文章难则注意控制好时间(毕竟鸡肋)。

9、真题:历年真题是英语最重要的复习资料了,要以研究的心态来对待。我复习时的打算是先分类做一遍(阅读、新题型、翻译、完形),再成套做一遍。但由于后来时间很紧并且要把做了的题消化掉很耗时,所以我就只分类做了一遍,但是是保证了质量的(虽然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把做过的真题文章翻译一遍)。

10、时间分配:前面提到的备考策略是英语不拖后腿就行了,所以大家应该大致懂得怎么去拿捏英语复习时间多少的问题(英语很差的同学当然要比一般同学多花点时间啦)。我的英语分数虽让我欣慰,但我还是后悔把英语看得太重了,前期把英语看得太重直接导致我没重视起数学来,结果数学考成这鬼样......

(四)数学:94

这分数实在太低,所以这里给大家提供的更多是教训而非方法。以下总结我数学考差的原因,大家引以为鉴。

1、最最重要的原因——没把数学重视起来!我真是太傻太天真了,以为数三在所有数学科目中是最简单的就觉得自己应该没什么问题(这种想法怎一个字了得!)。结果在备考前期把大量的时间砸向英语,数学复习时间少得可怜(考出来的分数也少得可怜)。数学要想考好,耗时一点也不比英语少!

2、复习方法不恰当。延续着高中养成的坏习惯,我看教材时总喜欢抓细节钻牛角尖,直接导致我看教材的速度太慢(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花了2个月左右(每天3小时左右)才把教材看完,一个暑假的数学复习就耗在这上面了。看得过细容易导致复习周期长,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效果不理想。而且后来才发现,即使结合考纲看教材,教材上的不少定理公式在考研习题中都不怎么用得到,而那些常用的定理公式又掌握得不熟。总之,自己看教材复习的针对性不强。不少同学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就直接去看复习全书,不懂的地方再翻教材或是看看考研数学视频(有的同学直接用数学视频代替了看教材这一环节),我觉得这是可行的,只是当时自己太过于理想主义,觉得(即使时间紧)把教材好好看一遍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唉......

3、看书做题速度太慢。一是容易钻牛角尖;二是第一遍看全书时把书上大部分例题都仔细对待了(这又是个坑,复习全书的确全面,但针对性还不够强,有的题目不需要那么认真对待的,了解一下就好了)。速度太慢导致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题,题量不够(当时觉得全书上例题的题量已经很大了,但现在觉得自己练的题量还远远不够),解题速度又如何能提得上去?

4、真题利用得不够。对于数学真题而言,我确实是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对待的。当时买了两本真题书(一本李永乐的,一本武忠祥的)来对比真题的不同解法思路(想着这样子解题思路会开阔一些),但却因为这样耗了太多时间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总结升华(自己的想法还是太宏观庞大了,我的时间根本来不及)。这两本书的解题路子是有一定偏差的,这就导致自己的解题路子有点混乱。这一遍的做真题和对比研究非常耗时,所以真题也就只做了一遍。如果只用一本真题书并把真题做上两遍,复习效果应该会好点。

5、关于数学做题中的理解。做题不能不理解,但又不能因为太过注重理解而苛求自己理解每一处细节(容易钻牛角尖)。做题本身就很耗时,若再钻个牛角尖,时间一晃就没了,宝贵的复习时间可不能这样浪费。做题应注意先易后难,一时难以理解的地方先跳过去就是了,若是重要知识点,以后肯定还会再碰到,那个时候也许有了新的思路就容易理解了;若是次要的知识点,也不值得这样耗时在上面,记住它的解题模式就好(有的知识点的确是这样,公式定理什么的难以理解,但在题目中的用法就那几种,很死板,这类题就不必强求理解了)。

6、对于数学的复习而言,每一轮最好都不要太慢。数三要考三门课,知识点多且庞杂,复习太慢把周期拉长了,不利于知识点的记忆和联系。

7、不能把自己的复习进程想得太过理想化(这其实对每一科的复习都要注意这一点)。在时间紧的情况下,我把自己的数学复习布局得有点宏观庞大了,导致全书和真题都只复习了一轮,深度不够。

8、对于数学的复习,真的要记好一句话: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历年真题感觉确实不算很难,但仅靠历年真题就想取得高分是比较困难的(只靠真题很难超越真题),很有必要多做些经典的难度比真题稍高的模拟题。

9、结合我在数学、英语上的投入以及最后考的分数来看,真的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五)专业课(西经):134

能考到这个分数我也挺惊讶。自己估的分数是120多,由此看来,暨大不会因为你是外校的就压你专业课的分,这点还是蛮好的。

我的复习过程: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微观)——平狄克的微观、曼昆的宏观——历年真题资料。

1、高老的西经:复习时间占了整个暑假(每天2-3小时),感觉还是慢了点。两本书(宏微观)都看得比较细致认真,尽自己所能去理解书上的知识点。这一轮是结合2014考纲看的,因为2015就换了参考书目。当时,根据我的时间充裕情况,我可以选择复习一轮高的西经再复习一轮平曼的宏微观,也可以选择复习两轮平曼的宏微观。后来看了考研论坛里王二不二大神的帖子,觉得还是第一种选择比较好。根据今年的专业课试卷来看,高的西经确实很重要,感觉虽然换了指定参考书,但是那些新增的考点今年考得比较少(用高的书就可以解决掉大部分题目),庆幸自己选对了复习方向。当然以后的出题方向和风格会不会变是很难说,所以还是复习全面些才好。

2、平的微观、曼的宏观:大四开学后参加推免什么的耗去了10天左右的时间,10月中旬至11月初为了赶数学进度耗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天到晚复习数学,以致我的复习时间非常紧张。这一轮的专业课复习耗时35天左右吧(每天3小时左右)。虽然有了前面的基础,但是中间毕竟间隔了两段时间没有系统的复习专业课,在不清楚平曼这两本书难度如何而且两本书都很厚的情况下,我心里很慌,还好两本书都不难,特别是曼昆的宏观,清晰易懂、体系分明,比高的宏观好看多了。这一轮的复习是结合2016的大纲进行的,一章章地看,案例什么的因为时间紧就都没看,课后题做了微经的2-3章就放弃掉了,我的时间真的不够。这里想再夸一下曼昆的宏观,是写得真的很好,看完后有种想总结的冲动(特别是那些模型什么的),但是时间紧,想想也就算了。

3、历年真题资料:淘宝上买的,花了120左右。我是因为当时确实时间很紧,没时间自己总结真题的答案,并且从网上找的真题好像就只有近5年的吧,我想多看看前几年的真题,于是才买了那份资料,略贵。大家如果自己有时间总结的话,可以结合教材和圣才的《名校历年考研真题》进行总结。专业课真题对于复习而言是很重要的。我由于复习时间紧,没怎么做真题以外的其他练习题,是从真题的练习中逐渐找到做题的感觉的。我把历年真题中的选择题和计算题都做完并弄懂了,也做了近3-5年的论述题(问答题)和案例题,剩下的真题就没时间做了。我买的真题资料做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把历年真题题目按考纲进行编排分类(这个其实大家可以自己弄),这样考试的重点和体系就比较明显了(当然资料中也有成套的真题试卷)。通过分析近几年的试卷可以发现,真题的计算题和案例题是互相平衡宏微观的分数的(计算题中若有2道微观1道宏观,那么案例题就出宏观题;若计算题是12宏,那么案例题就出微观题),并且案例题的宏观或微观是逐年交替的,计算题的宏微观考点范围也比较小(自己可以总结出来),按这样的规律就可以比较好地进行针对性的准备了。总之,多研究真题的出题规律及重难点是极好的~~~

4、因为时间问题,以上每一部分的复习我都只搞了一遍,但是是认认真真地落实的。暨大的专业课考得很基础,踏实认真地复习,拿个120130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5、今年考的计算题有一道题的某个数字给错了,当时把我搞得挺纳闷的,但是考场上的时间耗不起,纠结了一小会之后我就按自己认为的数字来,心想不管怎么样,我能确保解题过程是对的就好了,数据错了就错了吧,扣个几分呗。就这样我把这道坎迈过去了。考完后在考研论坛上看到很多小伙伴都说那道题有问题,再结合我考的分数来看,那道题应该真的有数据给错了......对暨大有点无语,嘿嘿~~~

(六)其他问题

1、结合自己对考研各科复习的感悟,我觉得文科类的科目(英语、西经、政治)只要保持每天都复习而不间断,时间久了就比较容易有感觉了,做题的时候就感觉如有源头活水一般(或者说是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理工类的科目(数学)除了保持每天都复习知识点之外,还要大量做题练习,practice makes perfect !

2、关于知识体系框架的总结:除了英语之外,其他各科都是可以自己总结相应的知识体系框架的,这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是很重要的。我复习的时候由于时间比较紧(或者说个人复习速度比较慢),就没来得及总结各科的知识体系框架,但建议大家最好还是抽出时间来把这份工作做好。

3、关于笔记:结合当年准备高考做的笔记情况来看,我和我一个研友一致认为,做笔记很耗时,而且笔记多了,到后期也不一定有时间和耐心来看。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复习中后期我就没有用专门的本子来做笔记了(前期做了一些笔记,特别是数学,但是后来觉得自己的笔记抓不住重点,好浪费时间,就放弃继续这样做笔记了),只是在书上做了一些笔记。给大家的建议是,第一轮复习可以少做笔记(考研一般经历三轮复习),因为这时候你还没完全找对复习的路子,复习方向方法可能会有偏差,复习的重点也不太清楚,这时候做的笔记可能会让你在后期觉得是冗余的。做笔记的原则应该是少而精。

4、复习中遇到难懂的问题时,不要纠结太久,该放就放,先把它记住,以后再找机会理解,先把后面的任务完成了再说,先易后难。

5、不要把自己的复习进程想得太过理想化,计划总是很难赶上变化。你无法预知将来会有什么其他事耽搁你的复习时间,并且每个人在复习时都会或多或少地走一些弯路(毕竟大多数人是第一次考研),所以不要认为自己一开始的复习计划没什么问题,也不要总认为自己的时间很充裕,把时间抓紧点。

6、关于复习效率:在复习时最好把手机网络关掉,别玩手机,也别老想东想西,把注意力集中到复习内容上。同时要给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复习的量定个标准,不要一上午或一下午就只复习那么点内容。还有做事要干脆利索,别磨磨唧唧的。

7、关于研友:应该说有个靠谱的研友对于考研来说是挺好的。所谓靠谱,就是你的研友要真心实意考研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研友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和学习,指出对方有待改进的地方,交流复习心得方法,共同提高。我的研友真心很强大,复习效率很高,做事也快速利索,他的时间利用得很好很充足,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学习。虽然他是跨专业(从理科跨到工科),虽然他从暑假才开始复习而且考的还是湖南某所非常强大的985高校,但他的初试成绩和最后的总成绩都是第一(初试成绩超了学校复试线整整100分)......顶礼膜拜!

8、关于考研信息的搜集:信息对于考研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这里得说下那些老是喜欢到论坛上问初试科目、参考书目、复试线、招生人数等基本信息的学弟学妹们,这类基本的考研信息大部分都在官网(暨南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可以找到,官网上没有的话,很多也能通过搜索引擎搜出来,这些都是基本的信息搜索能力。所以,别再问那些低级的信息问题了,没人给你回答很正常,别那么懒。建议学弟学妹们没事就去逛逛报考学校的研招网和报考学院的官网,把和你考研相关的版块翻个底朝天,很多的信息盲点也就解决了。大家还可以适当关注下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这个网站好像是教育部主管的,上面提供的信息和你各阶段的复习是挂钩的,查国家线、网上报名、下载准考证、网上调剂都要通过这个网站进行。顺带提一句,我那个研友搜集信息的能力也非常强大。

9、关于考研和保研的两手准备:对于那些像我这样徘徊在保研边缘而且又很想读研的同学来说,如何做好考研保研的两手准备是很重要的,我就做得不够好(保研没保上,考研还被录取为倒数几名,奖学金啊啊啊)。这里给那些徘徊在保研边缘上的同学的建议是,在前期(大三上学期吧)一定要把保研的各种信息了解到位(自己通过哪种途径最有可能保上研、能保到什么层次的学校、你的学校会不会卡住你留本校等等),不清楚的要想尽办法弄清楚(多向已经保研的学长学姐请教),并且最好早点确定自己读研的目标学校。综合权衡之后,再决定把重心放在保研上还是考研上。这里挺羡慕那些没有保研希望但可以一心准备考研的同学,不用纠结那么多,复习的时间也更多,在复习的时候也不会那么轻浮(觉得自己有保研希望就没那么认真对待考研复习了)。


以上内容由鸿知暨大考研网整理发布

 2019暨大考研辅导班报名请查看下面信息:

班型

辅导价格

更多内容

【定制】2019考研专业课协议通关班

单科  13800

双科  15800

查看详情

【定制】2018考研复试指导班

5200

查看详情

【定制】2018考研复试通关班

10800

查看详情


  

==========分割线==========

2025暨南大学考研学长学姐1对1高分辅导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818(微信号)